1988年12月19日,著名的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去世,在他生前的半个世纪里,他虽然全身瘫痪却创作出了百万字的科普作品,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众多的青少年从此走入了科学的道路,他也因此被称之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奠基人。
1918年,年仅十三岁的高士其就考入了清华大学的留美预备学校,在留美预备学校里他以卓越的成绩获得了多项科目的奖章,当时的老师和学生们都非常敬佩他,1925年高士其进入了美国芝加哥大学,在这里他开始学习医学,准备用医术来拯救中国的国民,此前他的弟弟死于白喉,他在国内也看到了众多的中国劳苦大众们都陷入了疾病中不能治疗的痛苦,因此他决定将西医传入中国,在芝加哥大学有一段时间他开始患上了中耳炎,但是高士其忙于学习一直没有去校医院诊断,有时候太痒他就用手伸到耳朵中挠痒。谁料还没有治疗发炎,一次实验中,实验室需要做一个关于甲型脑炎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要将试管中的甲型脑炎病毒注射入豚鼠中,高士其一不小心居然将试管捏破,试管中的病毒刹那间沾满了他的双手,同学们都纷纷惊呼,而高士其却淡定的做了简单的清洁打扫了现场后就继续实验,他觉得这不算什么,因为之前他还曾经亲自服用过其他病毒做实验呢。然而正是这个细节让病毒开始从他发炎的耳朵中开始传染,没过几天他就觉得后脑疼痛,双手仿佛也不受自己的控制一样不住的颤抖,他这才感觉不妙,赶忙去诊断。诊断的结果让他非常惊讶,他果然患上了当时最难治的甲型脑炎,医生告诉他最多只能活五年了,赶快回家休养吧。
高士其与他的夫人(配图)
高士其并没有被医生吓到,他依然坚持到了学业完成,这才选择了回国,在回国路上他绕道了欧美和西亚来回国,这样他一路看到了很多国外的情景,这让他大开眼界,他开始发觉西方国家与国内的差距之大,回到国内后他马上进入了南京中央医院,在这里他担任了检验科主任,然而这个科室居然练显微镜都没有,而南京的官员和一些单位的领导们却整日吃喝,就是不给检验科添加一台显微镜,这让他非常懊恼,于是他断然离开了这个肮脏的地方来到了上海自谋生路。在上海他开始以书写一些科普作品为生,这些作品发表在报纸上很受人们的欢迎,人们开始了解到西方对科学的研究和一些生活卫生的常识,一些青少年们更是深深的被吸引住了,很多青少年开始从这个时候对西方科学和医学有了期待的认知。在上海期间高士其也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他深深的被吸引了,于是他在革命者的帮助下来到了延安,这时候他已经几乎瘫痪,写一个字都要一笔一划写很长时间,但是他仍然坚持的为革命区奉献自己的力量,延安的领导们也非常的重视他屡次派人带领他到香港治病。
解放后的高士其病情逐渐加重,他从全身不能动弹到语言能力逐渐丧失,然而他依然坚持的写作,靠着秘书和妻子的帮助他每天用口型来书写,在四十年里他就这样坚持书写了500多万字,400多篇论文和小品,读者们没有想到这么打动人心,引人瞎想的科学小品居然是一位常年瘫痪的作家所书写,一代代的年轻人因为高士其的作品而开始步入科学的天地,为祖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中国科学发展日益强大的今天,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位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启蒙家:高士其。